2007年12月8日星期六

John Winston Lennon

  



如果说列侬早期的音乐灵感来自性,中期的灵感来自毒品,那么晚期的灵感就来自洋子。



  在1965年7月,约翰·列侬接受英国报纸《旗帜晚报》记者莫林·克利夫采访时说了一句“我们现在比耶稣·基督还受欢迎”,报纸发表了这篇文章后,没有什么反响,但是这篇采访被美国的一份刊物转载,立刻引起轩然大波,捅了上帝马蜂窝的列侬在一段时间受到来自各方指责,很多人烧毁了“披头士”的唱片,列侬本人也收到不少恐吓信件,其中一封信是这样写的:“约翰将在美国被人用枪打死。”一语成谶,15年后,列侬在家门口被马克·查普曼用枪射杀。


  显然,写这封恐吓信的肯定不是马克·查普曼,因为这个杀手当年才10岁。但是查普曼为全世界“披头士”歌迷制造了一个最大的悲剧——“披头士”成员中最具魅力的约翰·列侬,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每年的12月8日,列侬的歌迷都会以不同方式来纪念他们心中的英雄。


  摇滚乐历史上因各种原因死去的摇滚歌星有很多,但是列侬之死更让歌迷留恋,这主要在于,他是“披头士”乐队的灵魂,他曾经跟保罗·麦卡特尼联手创作了几百首经典歌曲,他们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创造了一种新型的大众文化,在全球引发了“披头士热”,与麦卡特尼相比,列侬身上更具备摇滚乐的精神象征,他创作的歌曲更具有根源音乐的特征,但又不失优美的旋律,他的歌词从歌颂爱情到对社会乃至政治的关注,更具有人文色彩,使他成了一个代言人,从摇滚精神层面上讲,列侬的思想丰富了摇滚乐甚至他自己的性格,并且,他的生命是被一种极端方式夺走的……所有这些,构成了列侬作为一个摇滚歌星、公共人物和富有传奇色彩的明星的一切特质,因此,约翰·列侬在歌迷心中永远是迷人的,完美的,是值得人们崇拜的。


  从一个艺术家的角度来看列侬,上述的一切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作为一个人,由于他的作品感染力带来的效果从而导致人与作品界限的模糊进而使歌迷失去对一个人全面了解反而不利于对其作品的理解,但是歌迷都习惯了这个怪圈,人品与作品之间的关系并不是那些疯狂的歌迷所关心的,他们关心的更多在于对名人崇拜所产生的某种心理上的化学反应,只要这个反应让自己感到快乐,其余都可忽略不计。


  我更感兴趣的是人性状态下而不是作品状态下的列侬,也许把目光投入到这个角度会引起人们的不快。艺术家的作品从来都是具有光环色彩的,可以掩饰一个人的脆弱、自私、贪婪、卑鄙乃至更多不好的一面,作品的光环越亮,掩饰的就越多,好的一面就被放得更大。列侬与所有公共人物一样,在他为全世界提供那些经典作品的同时,也在为这个世界提供一份人格文档,供我们去研究,并且,从他出名以来,关于这方面的报道、研究、争论就没间断过。


  列侬一生中娶了两个女人,以及跟数不清的骨肉皮有染,这在一个摇滚明星的私生活中已经算非常正常的了,他有两个儿子,分别由两任妻子所生,他第一任妻子辛西娅·鲍威尔生下了朱利安·列侬,第二任妻子小野洋子生下了肖恩·列侬,本是同根生,但在列侬眼里,却有天壤之别,朱利安在评价这个摇滚父亲时说:“他不是一个音乐家或是和平的象征……他是一个在多方面都让我失望的父亲……他对我很疏远,一点也不亲近。”作为一个长相几乎如约翰克隆般的朱利安,并且后来也如他父亲一样拿起吉它唱歌,却始终活在约翰的阴影里。相反,约翰专门为他与洋子的儿子肖恩写了一首歌情深意长的《美丽男孩》。当然,约翰也曾经为朱利安写过一首歌,但这不足以说明他对朱利安的爱是恒久的。对待两个儿子的态度,事实上说明了列侬对待两任妻子的态度。对待两任妻子不同的态度又恰恰证明了列侬在不同时期的状态,而这个状态又反映了“披头士”的命运。


  列侬认识辛西娅的时候,辛西娅风华正茂,是个典型的美女,对列侬来说,能遇到这样的美女,当然不能错过,辛西娅喜欢美术,列侬也喜欢绘画,这一点也能迷住他。1962年,两人结婚,后来生下朱利安,但几年后,他们的婚姻破裂。


  婚姻破裂在1968年,这一年,乐队成员乔治·哈里森受印度宗教的影响,决定去一次印度,列侬没有哈里森那样显示出对印度宗教的虔诚,但是他知道,这东西可能对他有用,为什么呢?因为在此之前,他们已经成了摇滚巨星,没完没了地演出、录音、拍电影,数不清的荣誉和成功,已经让他们疲惫不堪,他们已经被推上一个无人企及的高峰。长期以来,列侬对毒品的滥用早已让他到了崩溃的边缘,他与麦卡特尼之间的矛盾也凸现出来,他不想再写那些哄少男少女痴迷的爱情歌曲,但是麦卡特尼却对列侬那一套朴素的政治观点毫无兴趣。列侬知道,如果这样下去,等待他的将会是什么。为了能寻找灵感,为了能戒掉毒品,他们去了印度,试图征服看上去比他们成就更高的喜马拉雅山。马哈利什告诉他们,吸毒不如冥想,一样可以达到很高的状态。但是这次印度之行让列侬感到失望,他并没有从马哈利什那里找到解药,回到英国后,列侬又回到原来的状态中,他必须走出这种状态,通过改变生活来改变他的艺术方向,小野洋子成了他眼前一亮式的人物。


  列侬知道,他的音乐必须突破,否则“披头士”就完蛋了。但是要与麦卡特尼之间制衡,让他无法施展拳脚,当洋子出现,列侬似乎看到了自己的未来,这个日本音乐家给他灌输了一通先锋音乐理论后,让列侬有点茅塞顿开的感觉,这是马哈利什当时没有做到的。辛西娅更多时候只想做个家庭主妇,希望他的约翰时刻陪伴在自己身边,而已经成为巨星的列侬,不可能回到普通人的位置上,只能一往无前,他需要一个事业伴侣型的妻子,洋子可以做到,所以列侬用最残忍和卑鄙的手段离开了辛西娅。


  很多人都无法理解,这个看上去如女巫一般并且比列侬大很多岁的洋子,身上究竟有什么魅力,迷惑了列侬?而辛西娅可美多了。尤其是,后来由于洋子的出现,间接导致乐队的解散,这成了众多“披头士迷”对列侬无法理解和原谅的一件事。


  其实从列侬的经历中不难看出,母亲朱莉亚在与父亲结婚后不久,父亲就出海了,后来听说父亲死了,此时列侬已经出世,朱莉亚开始跟另一个人同居,但是后来他的父亲又回来了,但最终两人离婚了,朱莉亚带着列侬跟另一个男人同居。朱莉亚生性活泼,很爱自己的儿子。但是列侬的姨妈咪咪告诉朱莉亚,带着一个孩子与一个男人同居,说不清楚,于是就把列侬带到自己的身旁,姨妈咪咪的性格跟朱莉亚截然相反,她严厉、冷漠,当列侬伸出手想让姨妈拥抱一下时,姨妈总是冷漠地说:“躲开!”小列侬无法明白她究竟是用一种怎样的方式爱着这个外甥,小列侬渴望母爱,但是姨妈不能给他,更不幸的是,朱莉亚死于一次车祸,让年少的列侬永远失去了母亲,母爱,是列侬在少年时期缺少的一种爱。


  有心理学家分析,列侬在后来选择了比较丑的洋子,除了音乐上她比辛西娅更能帮助列侬,还有一层心理因素,那就是洋子唤起了列侬的恋母情结,而洋子也像母亲一样对待列侬,这让在当时焦头烂额的列侬心里产生了极大安慰。当后来“披头士”解散,列侬与洋子出的唱片《未完成作品,第一部:两个处女》一丝不挂的封面,以及他和洋子在为《滚石》杂志拍摄的那张经典的列侬像一个婴儿一样赤身裸体地蜷在洋子身旁的照片,似乎都可以证明这种恋母情结的存在。相比之下,辛西娅更想扮演一个中规中矩的妻子角色,母亲对她来说意味着朱利安而不是约翰。如果这个分析成立的话,那么后来列侬与洋子如影随形,也就顺理成章了。


  作为一个艺术家,列侬的内心世界是孤独的,越往前走,就越孤独,从小时候在姨妈那里,到成人后在辛西娅那里,甚至在无数的骨肉皮那里,他都找不到一种母爱的东西,这让他时刻缺少安全感。而洋子在后来扮演的是一个缪斯女神的角色。与早期作品相比较,70年代列侬的作品开始从紧张中放松下来,不管他在美国遇到什么样的麻烦,他都很平静,因为他身边有一个保护他的小野洋子。如果说列侬早期的音乐灵感来自性,中期的灵感来自毒品,那么晚期的灵感就来自洋子。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