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4日星期五

The Feeling of Guilt

  



  由偏执-分裂位向抑郁位的修通,重要条件(之一?)是罪恶感(the feeling of guilt)的出现。也许有人会说罪恶感的出现是因为婴儿的神经系统在逐渐发育过程中,开始能够认识到当初的好客体和坏客体是同一客体,而自己竟然想要毁灭它——虽然初衷是毁掉坏客体;所以应该说那个重要条件其实是婴儿神经系统的发育。但这么说其实省略了中间一些重要的东西。




  那就是婴儿发现自己曾经要毁掉那个其实也曾带给自己快乐和满足的客体的时候,它的感觉究竟是什么?对那个客体感到抱歉么?所以称之为“the feeling of guilt”?




  其实并非如此。

  如果说这是婴儿的感觉,那这感觉简直就像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孙悟空。感到罪恶或有过失,必是因为有一个道德或者至少是外在的标准存在。这个标准既不属于婴儿,也不属于母亲。它是外在于双方当事人的。那么刚刚开始其生命的幼小婴儿是如何理解并接受了这个标准的?难道我们要说婴儿感受到了真理O?




  当然不会如此。事实上应该说婴儿在开始抑郁之前感受到的是懊悔。这种感觉和婴儿原始的自恋是一致的,它发现自己竟然曾经那么愚蠢地想要毁掉那个其实也曾带给自己快乐和满足的客体,它震惊,它后怕,然后它开始抑郁。




  一个朋友发短信给我,短信上写着——

  “书上说吃糖对牙不好,我就把糖戒了;书上说吃薯片对胃不好,我就把薯片戒了;书上说常跟你联系对脑子不好,他娘的~~~~~~我把书撕了!这感情岗岗的!哪能戒?!”

  这是多么富有激情而令人感动,如同分裂出来的婴儿之好自体与它眼中好母亲的感情一般坚不可摧——

  短信的后半段在继续:

  “今天是世界最疼朋友日,发给你最疼的朋友超过6人,会幸运全年!可回发!”




  这便是婴儿刚刚发现的、前道德的逻辑——“爱你及你的爱使我生存,恨你及你的恨使我毁灭”,所以我必须爱你的全部,不管你是好是坏——短信的结尾:“只想告诉你,你是我最珍贵的朋友!认识你,这一辈子——值!”

  这便意味着婴儿对偏执-分裂位的修通,一个成就的达成。


  (文中婴儿皆为助词,可省略)


2 条评论:

Unknown 说...

婴儿可以是一个助词,同时它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最初状态。
克莱因认为婴儿经历的两个阶段——偏执-分裂位(ps)和抑郁位(d)是人一生都在其中不断循环的。
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幻想、在现实中寻找好客体和坏客体,通过摧毁坏客体、保护和追求好客体,来保持自体的好感觉,过后又通过不断的觉知,发现好客体和坏客体本是一体,而修通ps位,达到d位,再去准备进入新的ps位。
这就是激情和抑郁生生不息的往复循环。如同我们从生处走向死亡,然而死又是生之原初。

Bige M 说...

  
  就像人生由挫折的梦想组成。梦想和挫折相伴而生,抑郁和激情往复循环。

  挫折的产生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挫折同时也与人们梦想与现实的差距大小有轻重之分。

  生太深奥,死太严肃。这个问题太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