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25日星期二

Forgiveness

  
  

有位印度教徒去见甘地,说自己的独生子给回教徒杀了;

问自己如何才能宽恕回教徒,重获平静?

甘地叫他去收养一个回教的孤儿



  在宽恕与善行内,才有救赎。

  宽恕,并不代表你要接受别人的错误,而是接受人人都会犯错的事实,包括自己。

  宽恕的目的,不只是为别人拿走悔疚的枷锁,也是为自己除下仇恨的枷锁。



  伊莉莎白.库伯勒.罗斯(Elizabeth Kübler-Ross)曾在《用心去活》(Life Lessons)里说过:

  「我们最需要宽恕的常常是自己。我们必须宽恕自己做过或未能做到某些事,宽恕自己犯了错或没有学会某些道理。」

  另一位作者,大卫.凯斯勒(David Kessler)接着写到:

  「宽恕并不是一生只做一次的功课,而是要不断去做的,那是灵性修养的功课,能让你心灵平静,不远离爱,你唯一要努力的就是再次打开你的心门。」




  知道《追风筝的孩子》(The Kite Runner)会上映,便知道要尽快看完手上的原著,以免让电影先入为主。




  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的《追风筝的孩子》,让心如铅一样沉重,坠落到谷底。那份内疚、羞愧、以及将过错埋藏心底的感觉,是如此真实,叫人透不过气来。

  书中讲述的,是在阿富汗的两个小孩。他们分属主仆,却情如兄弟,直到有一次仆人哈桑面对欺凌的时候,身为主人的阿米尔见死不救,懦弱地逃去。由于羞于再次面对哈桑,阿米尔竟陷害哈桑并把他赶走。阿米尔从此陷入无尽的自责之中。

  然而,书中却提出了出路。在阿米尔的长辈拉辛写给他的信里,有这么一段(p. 290-292;李继宏译本):

  「你对自己太过苛刻…我希望你会意识到:没有良心、没有美德的人不会痛苦…

  「你父亲的深切自责带来了善行…这些统统是他自我救赎的方式。当罪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

  「如果你可以的话,宽恕你父亲。如果你愿意的话,宽恕我。但,最重要的是,宽恕你自己。」

  最后,阿米尔终于体会到:

  「宽恕…并非随着神灵显身的玄妙而来,而是痛苦在经过一番收拾之后,终于打点完毕,在深夜悄然退去,催生了它。」(p. 348;李继宏译本)

  或:「那时候的我一直认为是否宽恕,并不是随着虚浮夸张的神迹显现而诞生,却是随着痛苦整理,收拾起行囊,在半夜悄悄溜走而萌生。」(p. 356;李静宜译本)

2 条评论:

匿名 说...

  
  《愛‧誘‧罪》(Atonement),主題是「贖罪」,但在電影裏,悔疚並沒有帶來救贖,而是只是一個虛構的安慰。看畢整套影片,沒有一丁點的感動。

Bige M 说...

  
泛浮花海
而眼睛失落在失眠的睡床
眼球滾到不知哪個角落了
一定是因為惡夢掀起被鋪
令睡床翻起暴雨

而幸好繁花可以吸收惡夢然後淨化繼而開花
順著花的指紋我用香氣引路
透過呼吸花香凝結體內
我不再感到五官的沉重
卻莫名其妙地想起一個個沉澱的下午

反正四處也是花也無所謂迷路抑或探路
隨便倘佯而無需視覺或者觸覺
也就不必像盲人一樣伸出雙手
等待擁抱或者等待牽手

基於贖罪,或者任何無法表達的抽象原因
靜靜綻放的花海在陽光下閃著異光
而我因為猶豫而潛行到下方
冰冷冰藍的海水中
抱膝沉降
跌進你眼內
最深的瞳孔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