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22日星期四

自然灾害重建拉动经济?

  

人渣经济笔记


  1998年那年长江发洪水,后来媒体就请一些经济学家出来分析洪水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当时有不少人说:发洪水对经济未必是坏事,因为要重建,重建拉动内需,所以反而有可能拉动经济。

  当时觉得这个论断违反常识,虽然我知道常识经常是不靠谱的,但是我现在仍然相信这个论断违反常识。

  在很早的时候想明白的一件事情是,前面的论断极有可能是个会计游戏。这么说吧,假设你有一辆车因为事故报废了(自然灾害),保险公司把钱陪给了你,你又去买了一辆一模一样的车(灾后重建)。对你而言,整件事情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你之前有一辆车,之后还是只有一辆车。然后那些经济学家其实在说,我们把买新车这件事情算入GDP,但是把车报废那件事情不算入GDP,这样GDP里就多了一辆新车(心里想着乘数效应的人请稍等),这样经济就被拉动了。请注意:经济学里不是这么定义GDP的,统计局也不应该这么计算GDP,而是这些经济学家自己搞糊涂了。真正的GDP计算,车辆报废那件事情,取决于你怎么称呼,折旧也好负投资也好,总之是要从当年的GDP里扣除的,买车这件事情记成消费也好,记成投资也好,是要记入当年GDP的。这一正一负,在 GDP里正好抵消,对GDP的统计不应该有影响。

  当然,上面的故事不是全部,很多人心里还有一个凯恩斯的故事:我买了一辆车,汽车厂就要多生产一辆车,这会帮助增加汽车厂和里面工人的收入,他们又会花钱,然后又会增加其他人的收入,如此下去,我虽然只买了一辆车,但是对整个经济造成的拉动效应要超过一辆车,所以还是能拉动经济的。

  凯恩斯的故事显然是有前提和应用范围的(如果不是错的,很多人坚信凯恩斯错的连家都不认识,当然能有资格批评凯恩斯的人并不多,很多人其实也就属于群殴性质。弗里德曼就认为凯恩斯错的不认识家,虽然凯恩斯仍然是他愿意一起吃晚饭的四个经济学家之一,剩下的三个是:斯密,马歇尔和斯蒂格勒。全美国已经没有几个经济系还教博士生凯恩斯的理论了),不意识到这一点,你可以得出无穷多的谬论:比如说,我们要是把生产的东西全都扔到海里(或者用各种方式毁了),这样也能拉动经济。我们雇无穷多人,挖坑再埋上,再挖开再埋上,这样也能拉动经济。我们吃饭,吃一半扔一半,这样也能拉动经济。

  这里不想用新古典理论来反驳上面的故事,新古典理论会说:你一年到头,开足马力生产也就能产1000辆汽车。自然灾害之后,说不定还影响你的产能,变成只能生产900辆汽车了。因此,不管自然灾害毁了多少汽车,1000辆也好,10000辆也好,这些“需求”是不会变成产出的,最终的结果就是一年900辆汽车。乘数效应根本不存在,因为价格的变动早就把那些多出来的需求给摁回去了,有时候这也叫挤出效应。

  想说的是,凯恩斯的理论不可以被简单或者庸俗的理解成需求拉动一切的理论,否则就会有前面说的那些奇怪的推论。在市场因为各种原因无法正常工作,原有的秩序被破坏的情况下,比如说大萧条,政府介入大规模的调控需求,与其说是调控需求,不如说是帮助市场恢复秩序。这个时候凯恩斯的药方也许是适用的,虽然未必是因为他想的原因。但,局部的自然灾害并不属于这个范畴。

  在市场正常运作的情况下,灾后重建对总需求未必会有任何显著影响。重建的钱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这些钱是别人捐出来的,是政府通过赤字,发债,税收或者从别的开支中拿出来的。这些钱,如果不进入灾区,也会被通过各种方式在经济中流通,被花在别的地方,除非大家都是从枕头底下拿出钱来捐款。在承认我完全支持灾区重建努力的前提下,我得说,单从拉动经济的角度考虑,把钱花在地震灾区未必是最有效的花钱方式。新奥而良飓风之后,就有不少经济学家反对重建新奥而良,而是把重建的钱发给灾民,让灾民自由选择居住的城市和把钱花在什么上面,理由是新奥而良是一个一直在衰落的港口城市,花钱重建一个衰落的城市并不是最有效的花钱方式。此次地震灾区的地理条件很恶劣是大家都看到的,如果只考虑经济因素,投很多钱在这些地方重建很难说是有效的。我再说一遍,我支持重建,但背后的理由不是经济上的。说了这么一大堆,无非是说,所谓灾后重建拉动内需极有可能只是一个幻觉,需求不是这么被创造出来的,就像浪费不能浪费出经济增长一样,有些经济学家大概忘了一个术语叫做“机会成本”。

  地震,在各种意义上都是灾难,不知道这次会不会又有经济学家跳出来说:地震可以拉动内需。要是有谁看到了,留个链接,大家可以一起去瞻仰。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