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8日星期六
识别谎言的误区和要点
识别谎言是一件极之困难的事。研究显示,这好比碰巧运气,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得到。造成这种情况,其中部分原因可能是因为有太多错误的说法干扰着“怎样识别谎言”这个问题。
从事心理学工作多年,也曾与警察会面沟通而进行过研究,Aldert Vrij跟他的同事,为哪些是撒谎的暗示、哪些不是,提供了指导。(Vrij, 2006).
首先,我们要推翻那些错误的说法。
1.人们以为,撒谎者都会表现得忐忑不安或者目光飘忽,事实上并不是的。然而这种错误的说法,竟然还当一回事地仍然记述在警察工作教育手册上。
2.甚至关于撒谎的研究,就算是最著名的,也不见得研究结果有多好。谈话时眨眼不多,吱唔却不少,声音带点颤抖,眼瞳变大,下巴翘起,神经过敏的,这些表现不再是说明对方在撒谎的有力证据(当然,因人而异)。
3.面对亲密的朋友或者拍搭,我们更难检测出他们是否在撒谎,因为我们习惯相信他们,同时也不希望出现这种情况。
这些错误的说法怎么来的?
一是我们被流行文化严重影响了,二是我们自以为撒谎就会有这些小动作,事实并不是。
因此,在处理这些错误的说法时,什么样的心理学研究能告诉我们怎样检测谎言?
1.人的不同就是关键。
同样的行为,发生在某些人身上时会被视为诚实的表现,但发生在另一些人身上时,得到的评价就不一样了。这种现象不会告诉你哪个是真哪个是假。例如,内向或者社交能力强的人,总会让人们觉得他们有可能在撒谎,尽管他们并不是!解决办法就是要对比。在真相面前,谎言很可能就不攻自破。
2.细微的动作。
对谎言敏感的人可以通过细微的脸部表情察觉到谎言并作出防备。问题是,那些破绽十分细微,很难被发现。
3.声音的变化是至关重要的。
有证明说,通过声音变化来检测谎言会更加容易。而眼神则相对容易受人体控制,尤其当对方故意不跟我们有眼神接触时,想通过眼神来检测谎言就更难了。
4.靠直觉。
人们靠直觉可能会更好地检测出谎言。自己私下猜测的或者无意识的推理比有意识有目的的可以更加有效果。
5.撒谎是一件很难的工作。
撒谎对人有很高的心智要求。因为当受到巨大沉重的压力打击时,撒谎者没有出众的承受能力,谎言很容易就会被识破。
下一次,当你被误导,以为自己的拍挡就绝不会对你撒谎,而那个表情紧张的办公室同事会时,先停一停想一想。从理论心理学角度对撒谎进行的研究已经清楚地显示:错误的说法到处都是。检测谎言是一套讲求细致灵活的艺术,要求尖锐的判断力,以及上面提到的五个要素。
原文阅读:Detecting Lies: Top 3 Myths, Top 5 Proven Factors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2 条评论:
鉴别说谎,难在说谎者与非说谎者之间的差别往往很细微,就如上文所说,目前也没有发现所谓的“典型说谎行为”,更重要的是非说谎者也会产生“奥赛罗错误”的心理变化,奥赛罗是莎翁作品中的人物,他的情人Desdemona因为被诬有不贞行为,由于她没有办法证明自己清白而出现情绪波动,这种情绪波动的表现又正好和被言中的人表现一致,于是被看作是真有不贞行为。上文提到第2种错误看法,即是提醒我们要注意“奥赛罗错误”现象。
关于识别谎言,除了上文提到五个要素,我也试着总结几个方法,大家不妨在生活中试试看:
第一个是基线对比法。这个方法应用比较广,也是我们常用的方法。即是以被测者的日常行为为基线,再将自己观察到的行为与基线行为进行比较,若有差别,则说谎的可能性增加。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和对方并不熟悉,如何了解他的基线行为?是否可以通过简短的谈话来了解他的基线行为?建立基线需要有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单凭简短的谈话,是很难获得准确的基线的,除非用摄像头24小时跟踪一到几天。这个方法比较适合用于熟人之间,不适用于初次见面的陌生人,下面看看第二种方法。
第二个方法是间接提问法。问谁呢?问判断的人,比如你自己。与其问“他在说谎吗”,不如问“他真的像他们说的那样吗”或者“他们真的像他说的那样吗”。这可能是受已有的交往习惯影响,直接提问显得不够礼貌,即使是对自己也会增加心理压力,而间接提问可以减少这种压力,使得答案更接近真实。Vrij等人则通过实验说明,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人们的判断线索也会不同。例如与其问“哪些人在撒谎”,不如问“谁是进行了艰苦思考的人”(上文最后一点说过撒谎是一件很难的工作),这样你在判断的时候就会去寻找“艰苦思考”的特征,容易注意到一些重要线索,比如手动突然减少之类,以此来提高识别谎言概率。
第三个方法是看下半身而不是上半身。听说过越远离大脑的地方越容易说真话吗?肢体语言,right!埃克曼做过实验,并认为说谎的人在其下半身最容易露馅,特别是脚的部分,然后是手,而脸部是最难识别的。关于从肢体语言识别说谎,在后面的一篇“识别说谎的常见技巧”文章中会提及。
第四点就看你的天赋了。有些人天生具备识别谎言的能力,他们能更快地获得一些言语和非言语线索,比如对人脸细微表情的敏感度特别高,(人脸细微表情持续时间一般是1/4秒),这也就是上文说的直觉判断了。
方法还有很多,以上提到的东西都是“相生相刻”的,既要求技巧又不可迷信技巧,这需要自己具备灵活运用的“灵性”了。
今年4月,震惊全国的阳泉系列杀人案告破,14年累计残害妇女12名的犯罪嫌疑人杨树明最终在“测谎仪”面前露出破绽,而此前这件被公安部挂牌督办的重 点大案一直因为缺少直接证据而没有多少进展。神秘的“测谎仪”如何能有这么大的威力?日前记者采访了在本案中对犯罪嫌疑人实施“测谎”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心理测试中心专家丁同春教授。
“测谎仪”背后的测谎人
提起“测谎”,丁同春先给记者讲了一个小故事。有一次他在电视台做节目,一个女孩子不信测谎专家真这么厉害,便出了一个题目考丁教授,说有三个男孩正在 追求她,让测测她心里最中意哪一个。丁同春当场问了女孩七八个问题,然后得出的结论使那个女孩大为惊讶,丁教授测出来的正是女孩要选择的。
“测谎就是测事情在大脑中的反应。”丁同春解释说,要根据具体情况出题,再根据被测试者回答问题的反应做出判断。但是对于案件侦破这样的复杂情况,就要借助仪器测量被测试者生理指标的轻微变化。
“测谎”的正式名称是“犯罪心理测试技术”,“测谎仪”实际上就是一些测量人体脉搏、呼吸、皮肤电阻等生理指标的简单仪器。测谎的原理是使用有针对性的 问卷向被测试者提问,在被测试者回答时用仪器记录其各项生理指标的变化,扫描绘制成曲线图。如果被测试者说谎,会心虚或紧张恐惧,引起生理指标的扫描曲线 出现异常,由此判断被试者可能说了谎。
丁同春解释说,心理变化和生理变化并非绝对一致,而且生理变化也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因此如何在特定条件下设计问题,触动被测试者的“特殊记忆”使其做出独特反应,是测试成败的关键。与其说是测谎仪在搜索犯罪分子,不如说是心理测试专家在与犯罪分子展开心理战。
从细节中找出破绽
在阳泉系列杀人案中,凶手详细研究过警方的侦破技术,不在现场遗留任何痕迹,而且受害人之间几乎无关联性,找不到杀人者的动机,致使虽然14年间连续发 案12起,但案件侦破一直没有太大进展。专案组最终锁定了19名犯罪嫌疑人,于今年3月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心理测试中心求助。
勘察现场、了解和分析案情是设计测试题的前提。丁同春说,提问的直接目的是唤起犯罪嫌疑人对作案过程的特殊记忆,问题越独特、越细致,就越能够激起作案人的反应。提问涉及的细节最好是只有犯罪嫌疑人自己知道的,尽可能把无关人员排除。
面对历时14年作案10多起的系列杀人案,该从哪里下手呢?丁同春通过现场勘察询问,又花了两天时间翻阅全部案卷,从其中一起案件找出一个极不引人注意 的细节:其中一起碎尸案案发几天后,一个老太太在路上捡到一个塑料袋,里面装着一双女鞋、一串钥匙和一条毛巾等,经确认正是受害人的物品。这个情节除发现 者及受害人家属外,只有警方和凶手知道。测试题目便主要围绕这个情节展开。
“是凶手太猖狂最终露出了破绽。”丁同春说,这个袋子很明 显是凶手向警方挑衅故意丢在路边的。为了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测试,丁同春共出了76道题,其中就有“那塑料袋里装的是钥匙吗”等问题。“一些中性问题也要 问,可以把无辜的排除,而凶手回答虽然说不是,但会越听越紧张。”丁同春说。
经过两轮测试,通过对图谱的分析,丁同春发现虽然杨树明 的部分反应不很明显,但在藏尸、碎尸、塑料袋内的物品等几个重要测试点上,他都有对应反应,极有可能是系列杀人表现出的心理特征。当杨树明再次接受测试 时,可看出他在关于塑料袋内物品等重要测试点上有更明显的反应。丁同春和专案组分析所有测试者图谱,初步排除了其他18人。
科学的态度最重要
丁同春介绍说,测谎也不是万能的,它受到外部环境和被测试者自身素质的影响,也有失效的时候。目前只能作为办案中的辅助手段,为锁定犯罪嫌疑人提供参考。
根据丁同春的经验,文化素质越高的人犯罪心理测试效果越好。因为这些人是非明确,对道德意识、法制观念、社会责任比较熟悉,设计一些是非问题就能够激起他们的心理反应异常。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过错不以为然,那么即便说谎也很坦然,对一般问题的测试反应就不明显。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作为刑事科学技术的一种,目前我国有几百人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与应用,但依然处于起步阶段。从事这一行业不仅需要犯罪心理学理论,更需要现场勘察经验、法律法医知识等与案件侦破有关的各种素质。
作为业内有经验和声望的专家,丁同春认为从事这个工作就像“走钢丝”,因为既然找到测试专家了就证明这个案子很难破,责任和压力很大。“我们必须有好的心态,不唯上,不唯人,只唯实”。丁同春说,“公平科学的态度是最重要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