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18日星期一

有关刘翔,一种说法

  





中国论坛:刘翔退赛 一切皆在计划

联合早报

(2008-08-18)


  中国体育明星刘翔今天退赛事件,在中国网络上激起众多反响,有帖子指称“刘翔退赛一切皆在计划”,现转载如下:

  原题:刘翔退赛真相(一切皆在计划)---来自NIKE的消息!

  所见网络在刘翔决定退赛后立刻炸开了,各种版本的猜疑都有。

  虽说可能不是时候,但作为NIKE中国营销总部的知情人士,我决定揭露一些也许永远都不为人知的秘密!!!

  刘翔自从夺得OY金牌,特别是打破12.88的世界纪录后,商业活动就更为频繁。我们公司,VISA,安利等等,广告,公告,活动一直就没有断过。他的教练孙海平对此其实是非常不满的,曾多次对刘翔的经济人提出抗议,说这样讲对刘翔产生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受当其中的就是不能保持状态。可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刘翔的经济人团队并没有对一个搞体育的老人妥协。于是大家看到了刘翔出席一个又一个商业活动,出演一个又一个广告……(当然,一种也有我们NIKE的功劳)

  其实早在2008年年初,刘翔的成绩已远远低于它当年多冠的时候了,状态也大不如前。很多时候他都只能在商业活动间隙进行一些零星的训练,根本不能说是系统的练习。当时他的经济人团队的希望是在最后3个月的时间(OY前)在开始封闭训练,凭刘翔的能力,应该能找回状态。此时大家其实也已经看到了古巴小将洛布斯的惊人演出,孙海平对此也只能摇头,因为作为教练,他在整个经济团队里是没有发言权的。而此时的刘翔也没有在巨大的经济利益前台头,他选择了接受。其实这也可以理解,中国的很多运动员这么拼命,最根本的就是成名后的巨大经济利益的诱惑。他自己也相信自己有能力在最后的几个月中赶上当时已如日中天的洛布斯。

  然后万万没有想到的,由于长期疏于训练,身体机能已经不能满足刘翔大运动量的比赛需求了,直接的后果就是大家后来看到的刘翔在美国大奖赛的“意外”受伤。这次对刘孙二人的打击其实是相当大的,因为它打乱了刘翔之后所有的安排。已经签订的商业活动合同时没有办法推托的,在应该全力养伤的时候他还是没有办法做到全力以赴,不得不继续接拍广告,出公告。原本静养的时间都牺牲了,更不要说训练了。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刘翔的赞助商在其中发挥的负面作用。其实老外和中国人一样,目光又时候是非常短浅的。他们也有不得不完成的指标。明知道在刘翔受伤后继续让其出公告会直接影响刘翔在OY的成绩,但金钱的压力让他们(当然也包括我们公司)依然排满刘翔的日程安排。其实我们别无选择,美国总部的高层是不看明星的伤情的,他们只关心自己的销售业绩和数字。作为中国人,虽说不忍心,但为了保饭碗,我们只能照做。就算我们不做,其他人也会做。

  后来直到OY开始,刘翔的团队发现他伤虽然好了,但他的状态已远远达不到OY夺牌要求。作为赞助商(其中我们NIKE为重,因为座位体育公司,影响最大),我们都会在重大比赛前与明星运动员进行沟通,看运动员在比赛中预计的成绩,以制定我们对后续续约的计划(当年我们在刘翔夺OY金牌前就与其签约就是得利于这个政策)。但当我们得知刘的状态将铁定无缘金牌,并将此消息汇报给美国总部后,高层才如梦初醒,当天就视频会议了刘翔的经济团队。因为如果刘翔不能卫冕(甚至夺牌),他的价值肯定将大幅缩水,之前我们与刘的巨额代言费将有可能无法获得任何回报。合同就是合同,我们无法违约,只能找到一个能将我们公司损失减到最低的方案。

  最初的方案是希望能降低刘翔的代言费,此提议立刻遭到刘翔团队的拒绝,因为他们手握合同,他们不愿妥协。之后大概有几周的僵持,双方都不肯让步。其间就有新闻里关于刘翔状态恢复的报道,其实我们知道,这是刘翔团队的策略,因为他们在媒体包括政府里有很多人脉,刘翔的收入有很多会归入体育总局,这些报道就不难理解了。对于进入中国多年的公司,我们对此是再熟悉不过了。我们不可能理会。

  僵局的打破出现在有一个美国总部老大提出了一个惊天方案:以伤病理由退赛。理由是:一它能保住刘翔的面子,二作为赞助商,我们也不会有太大损失,因为运动员是因为不可预知的伤病原因退出竞争,它将大大降低未能夺牌在消费者心目中产生的不认同感,甚至如果后续状态恢复在夺牌,我们能有更多的宣传点。

  此方案似乎得到了所有人的肯定,很快双方达成了共识,并开始导演后续大家看到了新闻。包括赛前报道,包括退赛时机等等……

  其实,赛后孙海平教练的眼泪是出自内心的。在我看来,他是真的惜才,是真的惋惜这样一位天才在金钱的力量前倒下。只是他真的无能为力。

  刘翔,只是又一个在金钱力量前倒下的N多明星中的一个而已…… 但愿他会是最后一个。
  

2008年8月12日星期二

想起了Milli Vanilli

  



  
  80年代末,有一个叫做Milli Vanilli的二人组合突然火了。还获得了格莱美化妆品公司颁发的最佳新人奖。后来,有人揭发他们是挂羊头卖狗肉,根本不会唱歌。原来他们根本不是对口型,而是替身。有另外两个人在后面替他们唱歌。于是还引发了Video Killed the Radio Star的讨论。

  不过他们有两首歌还挺好听的,再看他们的Video,也挺好玩的,虽然口型基本上就没对准过。







  

2008年8月3日星期日

索尔仁尼琴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被誉为“俄罗斯的良心”的世界著名作家索尔仁尼琴(Alexander Solzhenitsyn )8月3日在他莫斯科的家中逝世,享年89岁。借用美国诗人弗洛斯的话:“他和这世界曾有过情人般的争吵。”,献给俄罗斯历史上最伟大作家之一的索氏。


  1974年1月7日,苏联的一个高层领导会议上,党的总书记勃日列涅夫率先发言:“同志们,根据我们的可靠消息,索尔仁尼琴在法国和美国出版了他的新小说《古拉格群岛》。还没有人看到这本书,但其基本内容大家都知道,我们必须讨论一下该怎么对待他,根据法律,我们可以把他投入监狱,他反对苏维埃体系,反对苏维埃的权力。”安德罗波夫,克格勃的领导,深知这本小说将和索尔仁尼琴1962年发表的《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引起轩然大波,那是苏联文学中第一部描写斯大林时代劳改营的作品。安德罗波夫建议,将作家驱逐出境。1个月后,他给勃日列涅夫发了一个简短的备忘录,告知西德准备接纳索尔仁尼琴。2 月13日,索尔仁尼琴被捕,第二天,莫斯科雪里梅耶夫Sheremetyevo机场一架飞往法兰克福的班机推迟了三个小时才起飞,原因是“大雾”,索尔仁尼琴从这架飞机上开始其流亡生涯。

  在《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出版之时,有人这样对作者说:“世界上有三颗原子弹,肯尼迪有一个,赫鲁晓夫有一个,你有一个。”这部小说的出版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赫鲁晓夫要肃清斯大林的影响,作者对此也有清醒的认识:“我是被赫鲁晓夫捧起来的,在他面前,我没有行动的真正自由,我应当在对他永远毕恭毕敬感恩戴德,尽管这对于一个从前的劳改犯来说是可笑的,怀着一种人对人的感激心情,这种感情是任何政治上的公正所不能取代的。现在,我摆脱了庇护,也就随之摆脱了对他们的感恩戴德。”

  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1918年11月12日生于高加索基兹洛沃茨克一个教师家庭,1941年毕业于罗斯托夫大学数理系,曾服过兵役。因为在与朋友的通信中对斯大林有不敬之词,二战结束之后他在苏联监狱中度过8年,接着又被流放到哈萨克斯坦。1957年他恢复名誉,定居梁赞市担任数学老师。

  1967年他在苏联第四次作家代表大会上散发公开信,抗议苏联的报刊检查制度,要求“取消对文艺创作的一切公开的和秘密的检查”。1969年他被苏联作协开除会籍。他的长篇小说《癌病房》和《第一圈》都无法在苏联出版。1970年10月索尔仁尼琴因为“在追求俄罗斯文学不可缺少的传统时所具有的道德力量”而获诺贝尔文学奖。1973年,巨著《古拉格群岛》出版,“古拉格”,即“劳动改造营管理总局”,作者将它比喻为“群岛”,意在指出苏联劳改制度已经渗透到政治生活的各个领域。自《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出版之后,索尔仁尼琴不断收到读者来信,讲述各自在劳改营中的遭遇,《古拉格群岛》就取材于这些来信。如今,这部140万字的巨著已经很少有人有耐心看完,他列举的那31种刑讯逼供的方式也显得太过“自然主义”,他不加节制的控诉也让评论家认为,这部作品“离文学太远。”诗人叶夫图申科说,索尔仁尼琴这位作家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政治事件,他“在走出文学的圈子后就没有能再回到文学中来”。在他去世之后,美联社评价这部作品,“他的《古拉格群岛》清除了欧洲的左派知识分子对苏联的同情。但他对劳改营的记述也能鼓舞人心,他描述了一个人 ——索尔仁尼琴自己,怎样在身体和精神上从一个摧残人的灵魂的艰辛和非正义的惩罚体系中幸存了下来。他的记述激发了数百万人,让他们知道,一个人的勇气和正直最终可以击败一个帝国的极权体系。”

  索尔仁尼琴先后旅居西德和瑞士,1976年迁往美国。直到1994年在当时的俄罗斯总统叶利钦邀请下回到祖国。他的妻子娜塔丽说:“在流亡期间,我总相信索尔仁尼琴的感觉,他总说我们能回到祖国,他有一股能预知未来的神秘力量。但是我软弱过,80年代初,安德罗波夫上台之时,那在我看来是最黑暗的时期。”他们关注苏联发生的变化,但并没有及早回国,在美国佛蒙特州居住期间,《华盛顿邮报》记者大卫•瑞姆尼克DAVID REMNICK多次采访他。索尔仁尼琴说:“1991年8月,我和妻子在电视里看到,克格勃总部外边的捷尔任斯基雕像被推翻,这对我是一个伟大的时候,我为什么不发一封祝贺的电报回去呢?是的,我从心底觉得那并不是一场胜利。专制主义已经渗透在我们生活的肌理之中。所以我一直保持沉默。我们有什么可以庆祝的呢?”

  流亡期间,索尔仁尼琴一直在写作《红轮》,他开始流亡时已经55岁,他说:“我的生活经验已经足够了,我在佛蒙特居住的这18年是我生命中最快乐的时光,每天都在写作,这样的时光以前不会有,以后也不会有了。” 大卫•瑞姆尼克后来担任《华盛顿邮报》驻莫斯科记者,随后就职于《纽约客》杂志,10年前开始担任《纽约客》主编,他评价:“说到他在历史上的影响,索尔仁尼琴是20世纪首屈一指的作家。”但是,这位作家的书已经很少有人读了,大卫•瑞姆尼克2001年在《纽约客》杂志上撰写的一篇文章,开头就描述了红场附近一家书店,营业员在广播:“尊敬的顾客,索尔仁尼琴的新著《同行两百年》上市,这本历史书讲的是犹太人与俄罗斯的关系。”收款台前摆着这本书,但很少有人拿起来翻翻。

  索尔仁尼琴回国前就开始着手写“政论三部曲”——《我们如何建设俄罗斯》(1990)、《20世纪末的俄罗斯问题》(1994)、《倾塌的俄罗斯》(1998)。但俄罗斯好像并不需要这样一个批评家,《旗》杂志的编辑塔丽亚•伊凡诺娃说:“索尔仁尼琴自己就是一个神话。他给所有的人出点子——作家、农民、政府、杜马,还有俄罗斯大地。于是他便失去了他们。他其实应该在奥林匹斯山上呆着,别什么都干预;这是他应有的角色。可他却干预,于是毁了自己的一切,连同他的名誉。”还有一种更戏虐的说法:“他应该扮演托尔斯泰的角色,接待来访者,给所有人提建议,留着19世纪的大胡子,那大胡子对这个角色最为重要。”“他也许应该在萨哈洛夫1989年12月去世之后就回到俄罗斯,英雄主义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索尔仁尼琴的权威建立在过去。”

  2007年6月12日俄罗斯国庆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向索尔仁尼琴颁发国家奖,以表彰他“在人文领域的功绩”。索尔仁尼琴没有出席颁奖仪式,但发表了一段录像演说:“在有生之年的终点,我希望,我和读者收集的历史资料、历史情节、我国残酷恐慌时代中的人物脸谱和生活画面,都能被同胞们了解,进入他们的记忆。我们痛苦的经验,有助于我们不稳的社会可能发生崭新的转变。它给我们预警,防止发生毁灭性的灾难。在俄罗斯的历史上,我们不止一次展现了坚强果敢的思想品质,使我们得救。现在,在艰难的治疗创痛的道路上,这些品质也在帮助我们。”

  在莫斯科郊外被篱笆墙和摄像头包围的寓所之中,索尔仁尼琴接待了普京总统,他接待了许多来访者,包括大卫•瑞姆尼克,他和这位记者的谈话有许多是在重复当年在佛蒙特州谈论过的话题,当年他说:“没有人再看我的书了,我只能扮演一个道德权威的角色。形势变化的太快,我也不知道我这个道德权威还能起什么作用。人们谈到我,总会说,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在莫斯科,他继续说:“我被当成道德权威,但我不知道人们是否还需要道德权威。20世纪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毁灭各种道德权威,每个人都做他想成为的那个自已,不要什么道德权威,其结果就是整个文化水准的下降。”

  1994年5月,在20年的流亡生涯之后,索尔仁尼琴从美国坐飞机回到了苏联,他降落在鄂霍斯克海边的马加丹州,那里本是“古拉格”的一个中心,从那里开始,他坐火车前往莫斯科,这段行程持续了两个月,他一共停靠了17个城市,签名售书,发表演讲,接受电视访问,这是一次回乡,也是一次永别。

  1974年2月,在他被驱逐出境后不久,墨西哥诗人、后来也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帕斯描述他在世界范围内赢得的敬意时指出,他不是知性、政治或道德上的楷模。“我们要用一个比较古老的、仍然带有宗教意味、暗示着就义和牺牲的一个词:见证。”


  感谢纽约客杂志主编大卫瑞姆尼克对此文的帮助, 他两篇关于索尔仁尼琴的长文见于REPORTING一书






(普金向索尔仁尼琴汇报工作)


  上面这幅图片,是让人感慨不已的一幅图:权力让步于良知,总统成为作家的背景。从小生活在自由世界里的人们,不会懂得这意味着什么,以及,这有多么珍贵。




(索尔仁尼琴在Kazakh的劳改营)




  他不一定拥有比契可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更伟大的天分,但他拥有比他们更伟大的经历。

  《古拉格群岛》是我读过最震撼的长篇小说之一,写出这样小说的作者,注定将在人类精神进步的阶梯上占到一个不朽的位置。

  与索尔仁尼琴相比,高尔基只是个笑话,就像与司马迁相比,脱脱太师只是个笑话。

  大半生历艰间关的索尔仁尼琴,在去世前一年终于得到来自故土的认可。2007年,索尔仁尼琴获得俄罗斯国家奖,总统普金在颁奖典礼上说:“全世界成百上千万人把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的名字和创作与俄罗斯本身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事实上他全部的生命,都献给了祖国”。事实上,他和他的祖国和民族曾有过情人般的争吵,也有过顽童般的嬉闹。

  记住这位197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记住那个群岛。


  这把琴,是铁琵琶,啼血含泪为变徵之音,掷地有声擂惊天之鼓。高尔基和玛雅可夫斯基之流在他面前,不过是丑角和恶犬。我怎么能说得明白他呢?还是让他自己说吧:莫要靠谎言度日

  “献给没有生存下来的诸君,要叙述此事他们已无能为力。但愿他们原谅我,没有看到一切,没有想起一切,没有猜到一切。”

  这是《古拉格群岛》的开篇词。重温一次吧。

  感谢一切曾经在铁幕下从未歇息的,呐喊的人。他们的苦痛和文字,属于这个星球。

  感谢一切身处自由和幸福,却从未吝惜于悲悯,并且努力拯救着深井下的难民的人。他们手里有火种,并且总是想努力传递给寒夜中的我们,虽然,我们和他们之间,隔着苍茫的大海和无边的黑夜。



相关阅读(见评论)


  古拉格碎片

  索尔仁尼琴:我从未违背自己的良知

  1970年诺贝尔文学奖索尔仁尼琴领奖演说